close


西安的代表人物,應非屬玄奘和尚及秦始皇,秦始皇統一六國後,將文字統一是他對中國最大的深遠影響政績,「秦始皇兵馬俑」是皇帝好大喜功的霸氣代表;而「玄奘和尚」隻身前往印度(天竺)求取學習佛經,未知明天生死,毅然前往,也是大陸台灣香港年輕人現在嚮往的國外留學夢,或許是其對後世影響之一。


l          玄奘和尚:轉貼自佛光電子大辭典

玄奘和尚(602?~664,享年62)唐代高僧,洛州緱氏縣(河南偃師)人,俗姓陳,名褘,世稱唐三藏,意謂其精於經、律、論三藏,熟知所有佛教聖典,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,法相宗之創始人。


師之生年,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(600),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,法號長捷,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,亦嫻儒道百家典籍。大業八年(612),洛陽度僧時,大卿理鄭善果,見師年紀雖小,然對答出眾,賢其器宇,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,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,就慧景聽涅槃經,從嚴法師受大乘論。

 

至隋唐之際,天下大亂,師偕兄遍歷隴、蜀、荊、趙諸地,參謁宿老,足迹及於半個中國,嘗就道基、寶遷二師學攝論、毘曇,從震法師聽發智論,於唐武德五年(622)受具足戒,又學律部,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,就道岳學俱舍論,聽法常、僧辯講攝大乘論,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,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,莫可適從,乃誓遊天竺,以問惑辨疑。

 

師自天竺歸後,為太宗、高宗所欽重,供養於大內,賜號「三藏法師」,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,師均以「願守戒緇門,闡揚遺法」而固辭之,帝唯從其志,助其譯經工作,建長安譯經院,詔譯新經;師先後於弘福寺、大慈恩寺、玉華宮譯經,凡十九年,共出經論751335卷,譯出之主要經典有:大般若經六百卷、瑜伽師地論一百卷、大毘婆沙論二百卷、俱舍論、成唯識論、攝大乘論等,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。

 

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「達意」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,遂提倡忠於原典、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,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,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,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;師著有「大唐西域記」12卷,內載西域、印度、錫蘭等138國之歷史、地理、宗教、神話傳說、風土人情等,親踐者110國,傳聞者28國,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、印度、中亞、南亞之史地、文化上,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,均富有極高之價值,至堪珍視,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。

 

麟德元年(664二月五日示寂,世壽六十三(一作六十五、六十九),師示寂後,高宗哀慟逾恆,為之罷朝三日,追諡「大遍覺」之號,敕建塔於樊川北原。

 

l          窺基和尚:轉貼自佛光電子大辭典

窺基和尚(632682,享年51歲)法相宗初祖,唐代京兆長安(陝西西安)人,俗姓尉遲,字洪道,又稱靈基、乘基、大乘基、基法師,或單稱基,俗稱慈恩大師、慈恩法師,其宗派則稱慈恩宗。


師貌魁偉,稟性聰慧,17歲出家,奉敕為玄奘弟子,入廣福寺,後移住大慈恩寺,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論。25歲參與譯經,顯慶四年(659),玄奘譯唯識論時,師與神昉、嘉尚、普光三師共同檢文、纂義,以議不合,玄奘乃遣出三師而獨留窺基,遂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,即成唯識論。

 

玄奘又為師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,故師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之宗法,龍朔元年(661),玄奘主譯辯中邊論、辯中邊論頌、二十唯識論、異部宗輪論、阿毘達磨界身足論,皆由師筆受,除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外,皆作述記。

 

後遊太行、五臺山,宣講大法,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之正義,著述甚多,時稱百本疏主,或百本論師;而以唯識論為宗,故又稱唯識法師,永淳元年寂於慈恩寺翻經院,世壽51歲,葬於樊川北原之玄奘塔側。

 

師之著作另有法苑義林章、瑜伽論略纂、百法明門解、因明入正理論疏、攝大乘論鈔、對法論鈔、勝宗十句義章,及法華經玄贊、阿彌陀經通贊疏、觀彌勒上生經疏、金剛般若經玄記、說無垢稱經贊等。

 

l          圓測和尚:轉貼自華岡佛學學報

圓測和尚(613696,享年83歲)是新羅(韓國)國王的王孫,出身皇室之一代學僧,初與玄奘同門,師事法常、僧辯,學習真諦傳來的舊唯識,西元645年當玄奘自印歸朝,立刻前往執弟子之禮,而與窺基共學護法系新唯識,終於成為與窺基二分唐代唯識學界之高僧。


不幸的是圓測受到窺基一派的嫉妒,不但被歧視為旁門左道予以破門,更被醜化為以賄賂盜聽他人講義之小人,但依宋復撰寫的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并序」,圓測乃為高潔的學者,而受到則天武后之尊崇,故是一位學德兼優的一代高僧,且曾擔任地婆訶羅等人譯經之「證義」。

 

依現存的圓測之著作判斷,圓測受到世親、安慧、真諦的影響頗鉅,他以「理長為宗」為宗旨,公平地攝取印度新舊二系之唯識,也提出不少新的見解。他不但精通唯識,對般若、戒律、淨土、俱舍等造詣亦頗深,而提出了很多高見。

 

眾多中國高僧的著作未被譯成西藏文,而一介新羅人--圓測之《解深密經疏》,卻能被九世紀的法成傳譯到西藏,由這一事實亦可了解圓測的思想,其水準之高,圓測於此書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唯識知識,故屢被宗喀巴所引用。

 

圓測大師是唐代玄奘三藏以後,與慈恩基法師二分法相天下,被推為唯識第一人,並且受到則天武后尊崇的大德,可惜,他的事蹟長久以來一直被歪曲,被冷落為異端者。

 

祇知他於徽宗政和五年(西元1115)四月八日,當圓測之分骨,自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之塔,移至興教寺(玄奘塔址)境內測師塔 (仿基師塔所建之新塔,即以玄奘塔為中心,左側為測師塔,右側為基師塔) 時,即當落成法會時無暇請能文者書寫塔序,因此宋復代撰塔序而與銘合成「塔銘並序」。

 

依宋復所撰的塔銘並序,圓測的一生如下:

法師諱文雅,字圓測,新羅國王之孫也。三歲出家,十五請業。初於常、辯二法師聽論。天聰警越,雖數千萬言,一歷其耳,不忘於心。正觀中太宗文皇帝剃度為僧,住京元法寺。乃覽毗曇、成實、俱舍、婆娑等論,暨古今章疏,無不閑曉,名聲藹著。三藏法師奘公,自天竺將還,法師預夢婆羅門,授果滿懷,其所證應,勝因夙會,及玄奘公一見,契合莫造,即命付瑜伽、成唯識等論,兼所翻大小乘經論,皎若生知。後被召為西明寺大德,撰成唯識論疏十卷、解深蜜經疏十卷、仁王經疏三卷、金剛般若、觀所緣論、般若心經、無量義經等疏,羽翼秘典,耳目時人。所以贊佐奘公,使佛法東流,大興無窮之教者也。

 

華岡佛學學報「圓測和尚研究」:

http://ccbs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07/bj076_4.htm

此分類上一篇:2014西安古城自由行(1)---咸陽西安機場到西安火車站

/日誌首頁/此分類下一篇:2014西安古城自由行(5)---前往護國興教寺交通方式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anewu 的頭像
    kanewu

    寧靜海遊記

    kane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