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急速增加,犯罪者多屬於品貌端正的少年,家庭背景也不錯,似乎經濟上較寬裕的家庭,犯案的比例也必較高,為何會如此?(歐美青少年校園殺人及台北捷運殺人都是案例),以前物質缺乏貧困的時代,孩子們幾乎壓制自己的自由,過著凡事忍讓的生活,透過小孩之間交往互動,訓練自己做好自我控制。以前家庭孩子多,如有蛋糕大家分吃及家事分工合作,就有「孔融讓梨」的長幼有序訓練,學到社會的基本人際關係法則。(第十章青少年犯罪)
現代青少年的心靈空虛荒蕪,如何拯救呢?沒有人確切知道如何從事心靈方面的教育;以前社會物質貧困生活拮据,孩子們如果不分攤家事工作,家計很難維持,雖然孩子總是貪玩,在父母的斥責下,還是努力幫忙工作,在這樣的過程中,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(持戒),加上瞭解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存活(精進),透過苦難學到「忍耐」(忍辱),而磨練自己的心智。
「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好的心?」最基本的教養,就是每個人都應該控制自己的欲望,忍耐惡劣的環境以及努力工作,這是砥礪心志必要的功課,必須將這樣的觀念教育灌輸給下一代,在生活中學習。
貧窮國度的小孩自幼成為童工,雖然違背聯合國憲章主張:讓未成年的兒童勞動是違反人權的行為,就某種意義,貧乏的環境可以磨練人的心智。(義大利早期畫家米開郎基羅、達文西及拉菲爾等,都是由15-16歲開始替畫家工作,一面工作一面學習,這似乎是天經地義平常事。)
造成青少年犯罪問題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現在的學校教育出現問題;首先是「尊重孩子的自主性」,而不教孩子應做什麼,而讓他做自由想做的事,造成孩子「我願意有什麼不可以」,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智成熟並無幫助。
作者呼籲回歸佛教的內涵教育:「持戒」是遵守戒律,不做不該做的事,到底什麼是「不該做的事」和「應該做的事」?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對錯的道理。至少應該教育孩子做到幫助別人的「布施」,以及不做不該做的「持戒」,以及凡事必須努力的「精進」,和面對苦難須忍耐的「忍辱」,最重要的是「布施」與「持戒」。
個人附註:以前小孩沒有電視,住家沒有高樓大廈及繁忙危險的交通,孩子總是與鄰居小孩玩成一片,因物質困乏,孩子沒有物質可比較,總是一視同仁的玩躲貓貓或到池塘捉魚等,讓孩子們有學習與他人相處的互動機會;今日物質富裕,孩子除放學在補習班,與其他同齡孩子互動外,陪伴孩子的多為電玩等電子產品,讓孩子互相比較電玩、手機等物質,造成除比功課外以物質比較的偏差觀念。
現代商業社會,任何產品都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,是團體合作的結合,學習與他人合作共處必定是未來的教育趨勢,現在學校教育應改革,多以團體合作為主的報告動手實驗為主,不要一味的考試,以個人成績高低為判斷學生能力,破壞同輩間的感情人際關係,或許應該改革的是現代學校教育舊思維觀念罷!
此分類上一篇:稻盛和夫哲學(1)---人為什麼活著?
此分類上一篇:稻盛和夫哲學(4)---人類的本性/自由
/日誌首頁/此分類下一篇:稻盛和夫哲學(6)---命運與因果報應/知足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