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代日本為趕上歐美的技術水準,日本通產省(產業經濟省)設立「工業技術院」領導創新,走向世界第一,「工業技術院」今改名為「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」,在1960年代日本對基礎性技術發明一直從國外購買許可生產合約,因為比獨自研究發明經濟划算很多,只要把基礎性技術發明稍微改良,就可以生產產品贏過國外競爭對手,到1980年代日術在技術上已達到世界頂尖的地位,日本必須獨自走在世界最前面,為科學技術進步作出貢獻,在商場上其他國家把日本視為新的競爭者及威脅。
在1966年日本工業技術院,就世界級及國家長期發展規畫,擬定下列重要研究課題:
1.海水淡化(適合沙漠缺水地區) |
2.電氣汽車(使用充電電瓶) |
3.模型資訊處理系統 |
4.航空噴氣發動機 |
5.節能省電技術(月光計畫) |
6.新能源計畫(陽光計畫) |
7.光纖測定控制系統 |
8.科技用高速電子計算機 |
另有其他20幾個技術開發計畫 |
這本「再論日本第一」作者哈佛大學教授Ezra F. Vogel(傅高義)是1982年出版的,以2014年的角度上述開發計畫是多具前瞻遠見,日本在上述開發技術已持續努力付出32年,累積很多「Know-How」關鍵核心技術。
在技術領域不是理論,必須起而行,由動手做中學到錯誤,克服錯誤才能成功;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為能承受電流通過發熱產生光的燈絲,嘗試過非常多的材料,才由後來科學家找到鎢絲(Tungstan),在今日重要的研發技術不是小公司財力所能長期負擔的,在歐美日國家都是由國家科技專案經費支付,如美國太空總署(NASA),新加坡打造生物科技城也是國家重要項目。
日本科技一向重視組織,有專門科技單位負責,將「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」的組織發展摘錄如下:
311福島核能電廠事件後,日本政府以不逃避面對,於
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的網址:http://www.aist.go.jp/index_ja.html
此分類上一篇:重讀1988年出版「日本第一」(1)---日本人的自知之明
此分類上一篇:筑波科學城---- 給年輕人未來不是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