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增強你「抉擇」與「陳述理由的能力」:辯經,其實就是個一直不斷在做抉擇的過程,一場辯經下來,做出上百個抉擇非很正常,在辯經場上面對問題的情境,會大力推動你去下判斷找原因,這樣的學習互動,其實就是一直在創造「抉擇點」,一次又一次的把問題提出來讓腦袋判斷、判斷、判斷。
人類的思維可以受訓練,這也代表受訓練前一定會有一些脆弱的點「需要被矯正」,而辯經所能夠改正的缺點,正是「遇到抉擇點時,沒有下判斷的習慣」、「下判斷時,不習慣找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論點」,有些人天生邏輯性強,但也有些人遇到問題時會「矇過去」,或思考停頓,不知從何想起,或者是照著自己沒有邏輯判斷的舊習慣去思考,在行動時不太會下判斷,下判斷時不完全清楚這樣做的目的,這都是思考上容易出現的缺陷。
辯經的訓練,剛好反其道而行,所有的論式,都是不斷的要你決定、決定、決定,要你陳述你的理由、理由、理由,你的判斷與理由出了問題,對手馬上就會準確地透過論式糾正、糾正、糾正,不斷的推動你再次下判斷,修正理由,辯經的遊戲規則本身就會矯正你思考的模式,給你一條明確的思考判斷準則。長期的投入訓練,辯經的理路會變成你主流的思惟習慣,慢慢替代往昔的渾沌狀態。
二、訓練「看出問題」、「找到關鍵抉擇點」、「將矛盾點清楚呈現」的能力:除此之外,辯經還能改善思惟當中的另一項更深的缺陷,也就是「看不出問題」、「找不到關鍵抉擇點」與「不知如何呈現矛盾」。
我們平常生活時接受了大量的訊息,除了科學家等專業工作者在自已的專業領域上會比較吹毛求疵,許多一般訊息當中的矛盾點,我們通常都不太會留意,若平常沒有分析的習慣,就很難馬上看出細節當中的端倪。學習佛法也是一樣,佛典當中有了義與不了義的說法,在教義上許多問題都有待釐清,若要把教理學通,學習者對疑惑及矛盾的敏感度就必須提升。
在辯經的學習中,提問者的角色剛好就是個「主動找疑惑」、「找出關鍵抉擇點」「令矛盾在幾個步驟內清楚呈現」的找碴角色,在對基本辯經語言有點熟悉度,比較能看懂攝類學中的基礎邏輯後,下一步就是要訓練你偵錯的功夫。在學習辯經時,由你會扮演提問者的角色,上場前沒有準備有點內涵的問題,你的提問就可能會索然無味。因此,學習的榮譽感及壓力或求知欲,會迫使你在閱讀時,為了要找出好問題,特別會留心疑點,找到問題時,學習者也不能只把問題留在心裡,一定要透過語言清楚呈現給對方聽,學習者事先就不得不花心力好好的準備,熟悉前後邏輯的貫穿性,讓矛盾能夠更明白的呈現,而內心思考若要化成一連串的語言,通常會花更多倍的力氣去整理,但是這番力氣也會烙下更強烈的理路習氣,如此長期的練習,「看出問題」、「找到關鍵抉擇點」、「將矛盾點清楚呈現」逐漸就會變成你習慣性的思考動作。
在許多學習科目中,創造力與開發力都跟觀察問題的能力有極大的關係,被視為成長最重要的特質。學習辯經也是如此,你能看出別人看不到問題,在看似沒問題的陳述上看到疑點,代表你的智慧更容易提升,辯經能力較好的人,通常追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,這是必須持續加溫的學習重點,而一場外在精采的辯經,內在細微觀察問題的能力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。
「抉擇」、「給出好理由」、「找問題」、「找到關鍵抉擇點」、「清楚的呈現矛盾」,這些智慧當中美好的特質,絕對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特別加強,這是毫無疑問的事,這也是辯經所能帶來的幾項利益,而訓練重點在長期持續,不一定要特別聰明的人,只要願意努力,大都會有不錯的成果,當然,聰明的人或許能進步的較快,但是並非特別聰明的人也能因此變的聰明。(文/洛桑蔣千)
以上文章轉貼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網頁
http://ttslecture.blogspot.com/
班智達新書《心類學》下載網址http://db.tt/kfE8Je52
此分類上一篇:顯密雙修藏傳佛教(1)---格西制度與讀經階段
此分類上一篇:顯密雙修藏傳佛教(2)---心類學辯經範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