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船業是日本最先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,造船業的發展奠定鋼鐵工業的需求及大發展基礎;在機械工業方面,促進船用機械的發展,船用動力機的技術進步,提高發電機與其他發電裝置的生產水準。
1957-1962年期間造船需求不振,日本造船業已展開多種經營,並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與生產率,1962年日本生產巨型油輪,提高造船能力一般是漸進的過程,日本由3-4萬噸普通船舶,遽升為建造巨型油輪,這是造船史上革命性大事件。
在山光佐三與真藤恆等努力下,1962年13.2萬噸的日章丸油輪順利下水;1966年21萬噸山光丸油輪完成。1972-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建造10-15萬噸油輪13艘,修理8-10艘;當時全世界只有日本能夠建造超級油輪,建造成本比當時最具競爭力的國家還低20%,在1962-1977年造船熱潮中,日本造船業獲得超乎尋常的高額收益。
1976年日圓匯價暴漲,日圓由1美元換300日圓,漲到1978年180日圓,使日本在船價上的優勢化為烏有,日本造船業接收訂船量,從佔世界市場的50%降到43%,造成日本造船業蕭條,此為結構性方面的蕭條。(國家匯率貶值,是由國家出錢變相補助企業,減少外匯存底幫助企業,這是韓幣貶值的幕後原因)
1978年5月日本國會對造船業蕭條採取對策,通過「穩定特定蕭條產業臨時措施法」,簡述如下:(1)運輸省要求造船公司削減設備與縮短工時:至1982年3月各造船公司設備平均削減35%;造船削減率大公司削減率越高;7大造船公司削減40%;中等規模公司削減30%;最小規模公司削減15%。(在台灣政府喊話效果一定對半)
(2) 促進小規模造船公司合併:運輸省規定實行合併的公司,可以在本應削減的建造能力和建造量方面得到照顧。造成生產率高的造船公司併購生產率低的公司,日本運輸省使得中等規模的來島船塢、常石造船與今治造船收購小規模造船公司,能與十家大造船公司並駕齊驅。(這似乎一般公司不會如此做)
(3)利用半官半民機構收購報廢的設備與土地:成功收購9家造船廠,土地挪為商業用途。(台灣一定淪為批評官商勾結或圖利商人)
(4)推動廢舊換新的造船計畫:1979年開始4年內,將400萬噸的老舊船舶作廢。
(5)對造船公司實行間接資助:允許企業延期償還借款,為促進多種經營轉型而提供長期低利貸款,對變賣設備的收入實行免稅,減少對閒置船台及作廢設備的固定資產等措施。
南韓造船業的崛起:南韓把日本造船經驗研究的很透徹,雖沒有日本高超的造船技術,但擁有現代化的大型造船設備、廉價勞動力與政府果斷的決斷能力。在80年代南韓佔有世界船舶總產量的10%,並持續直追日本。
此分類上一篇:再論日本第一(2)---日本最優先發展的基礎產業-造船業
/日誌首頁/此分類下一篇:再論日本第一(4)---領導創新走向世界第一的日本工業技術院